很多網友推薦兩角銀,覺得它沒有義豐那麼甜。上次來台南,因為行程不順,只喝了義豐,這次碰巧遇到延平郡王祠前廣場正在辦農產嘉年華,就撞上了!
說實話,以我的標準兩種都很甜,但相較之下,兩角銀好像稍好一些。
孔廟商圈正好在迎新春。其實這個商圈不過就是位於南門路和開山路之間,長不過200公尺的府中街其中一段。主要都是些創意小店和美食。
我們的午餐是在保哥黑輪解決的。這家雖然是賣黑輪的,但名聲在外的是炒泡麵。
不知是我們不會點,還是泡麵本身也很難出什麼彩,個人感覺是還好。
但現場生意很好,看那些來不及整理的鍋子和忙進忙出的店員,就知道有多好了。
接著又逛了一下孔廟,因為上次花很多時間,這次就不再贅述了。
本次重點是府前路一段上的莉莉水果店,看這人車,我們也是等了一會兒才入座的。與其說台南之行是逛古蹟,倒還不如說是吃美食。
看著這堆積如山的水果,給人新鮮的感覺。我最喜歡左圖中那兩個臉型的西瓜,做出形狀就算了,還裝飾了眼睛,這怎麼捨得吃?不知下次去,他們還在不在。
我們點了番茄(50元)、布丁(55元)、鳳梨冰(40元)和草莓牛乳冰(70元)。先不說別的,至少價格比冰館之類的親民。
吃完我們順便去隔壁的文創PLUS 臺南創意中心走了走,想要了解古早的台南,這裡可以看到很多歷史照片和資料。
這裡原來是愛國婦人會在臺南的分部,昭和15年(1940年)時才落成。
二次大戰之後,交由紅十字會管理,前棟曾充作中國國民黨臺南市黨部,民國37年(1948年)轉租給美國新聞處。
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之後,前棟轉租給臺南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,後棟是紅十字會與附設托兒所。
民國90年(2001年)時改為臺南市立美術圖書館,民國101年(2012年),成為「文創PLUS-臺南創意中心」。
從文創PLUS 臺南創意中心走到祀典武廟,大概一公里。
永曆19年(1665年),鄭經於台南府城建造四座廟宇,「文廟」於鬼仔埔(即今日臺南孔子廟);「真武廟」於鷲嶺(即今日臺南北極殿);明室宗廟於承天府署(赤崁樓)西南方(即今日大天后宮);又建關帝廟於宗廟之東北角,亦即赤崁樓之正南方,其正是祀典武廟的前身。
1720年代,雍正為了消弭反滿思想,極力排斥民間將宋代「抗金」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,除了宣揚佛教之外,清朝於中國境內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,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,並將全國部分大型關帝廟改為官祀。受此影響,當時稱為「大關帝廟」的該廟,改名為「祀典武廟」,並沿用至今。
鄭經之所以要在承天府(今台南市)府署(今赤崁樓)旁的西定坊建立寧靖王府邸,其實是為了維持明朝正統。此寧靖王府邸即為大天后宮現址。
台灣第一間官建媽祖廟由寧靖王官邸改建落成後,欽定名"大天妃宮",並正式誥封媽祖為「大天妃」。後因媽祖從「天妃」的誥封改為「天后」,「大天后宮」的廟名也才沿用至今。
當然也順遊了一下赤崁樓。
古蹟看完吃美食。第一家是度小月擔仔麵(60元),說實話不便宜,接近一個便當的錢。
上次台南之行是在高鐵車站買的西井村,那是蜂蜜滷味。這家松村走煙燻路線,也是很多網友推薦的店家,看看這人潮就知道了。論味道,煙燻還是比較合味。
第三家是富盛號碗粿。上次吃過隔壁的金得春捲以後,不習慣那甜甜的味道,於是這次來只買了富盛號,阿嬤也直呼好吃。至於阿松割包照舊落空,因為賣完了。
最近開始在台北醫科大學修營養學,老師告訴我們,為什麼台南的食物偏甜?因為作為台灣開埠最早的地區,早期有糖業挹注,那時能吃糖是多麼的驕傲啊!於是,這一歷史的產物就這樣進入了台南的飯桌。講得很有道理呢!飲食不也是歷史的一環?!
從赤崁樓回到飯店(TAXI160元),結果因為站錯邊,而錯過高鐵的接駁公車,只好又搭計程車(360元)到車站。雖然結尾有點慌亂,但好吃又好玩的台南還是我們永遠的口袋名單。